当前位置:媒体淮师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坚定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时间:2023年04月07日 16: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缪志聪 刘品  点击:

江苏淮安用红色文化铸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

坚定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希望你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0日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回信指出

“张校长,我们托您带给习爷爷的话您带到了吗?习爷爷有和我们说什么吗?”“带到了,总书记和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给大家问好!”3月17日,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五(8)中队“牢记习爷爷教导 争做新时代小好汉”主题队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和孩子们交流了他面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情形。

2021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现在我们筛选的文艺作品、儿童刊物等,都面向儿童、面向青少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扎根淮安丰富的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创造性地将其发展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在张大冬看来,这是培养孩子“四个自信”的重要切入点。近两年来,淮安教育系统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市上下积极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等活动,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青少年心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汇聚“大资源”,用红色文化铸魂

1935年,新安小学14名学生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冒雨从淮安古运河码头登上南下的轮船,抱着“讨饭也要去宣传抗日”的决心,踏上抗日救亡的征途。前不久,新安小学内再次响起熟悉的歌声,伴着《新安旅行团团歌》的昂扬旋律,少先队员们再次展示了“重走新旅路”红领巾寻访活动,沿着新旅的足迹,队员们走过了镇江、安徽歙县、南京等地,采访了新旅老团员陈其爷爷。

“我们的教育不能囿于教室,要引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在张大冬看来,要通过利用好思政课里的大量素材、参观科技馆、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四个自信”。

作为著名革命老区,淮安市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全市有革命遗址遗迹176处,其中27处为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处入选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为了用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淮安市持续建优机制汇集“大资源”,为孩子们精心打造“行走课堂”,推出了39个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访伟人故里,寻红色记忆”等6条研学线路,红色文化打卡点30个,3小时车程“微体验”产品50个。到各条线路“打卡”,成为孩子们入队入团教育、参与社会实践的“必选项”,这一举措也吸引了全国各地青少年学生来淮安学习实践。

“通过建立思政教育地方资源开发机制,淮安着力用好红色革命资源,用活绿色生态资源,用深历史文化资源,将‘四个自信’的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头脑。”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介绍,当前,淮安正全力建设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为核心的“一核多点”式青少年思政教育资源网,其中“一核”,就是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为核心;“多点”,就是用好周恩来故居、淮安府署、中国漕运博物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走出校园,“一核多点”资源网成为激发孩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佳“教材”,“行走课堂”成为全市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在淮安市淮安区,投资1.26亿元打造的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整合了各类红色教育场馆,一批实景演出项目、实境式红色文化体验馆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依托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核心区建设,我们正在努力打造有思想、有灵魂、有文化的精品力作和活化的、流动的、赋能的红色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淮安爱国主义教育新热点,充分彰显人民的智慧。”淮安市淮安区教体局局长蒋雪峰说。

打磨“大课堂”,用文明成果固基

“这口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少年周恩来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饮用洗漱、浇瓜浇菜。”前不久,淮安市关天培小学“鸾娃”宣讲团和翔宇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参观了周恩来故居,“鸾娃”宣讲团的团员们声情并茂地给小朋友们讲述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

关天培小学校长陈大春介绍,通过现场的“沉浸式”教学、“零距离”学习、“情景式”带入,学校和幼儿园共建了一堂“知周爱周、同学同讲”的生动思政课,“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从“救国有我”到“强国有我”,信念从未改变。近两年来,淮安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江苏省率先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教研中心,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

“同在河下古镇的石板街上长大,我们有义务告诉孩子们淮安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在淮安市中小学的课堂上常常看见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蔡铁鹰的身影,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引领他们走进乡土文化的世界。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姜强强介绍,现在全市大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已经逐步建立完善,“淮阴师院的各类资源和实验室长期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双方共同引领中小学生思想、涵养中小学生科研精神”。

对于淮安市翔宇北路实验小学二(1)班学生高振宇来说,一年前一场淮阴工学院教授周仁和带来的讲座“机器人与我们的生活”,点燃了他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每周四下午,他都会扎进学校的“爱科学 创未来”科普基地。“大学老师们经常来学校指导我们做实验、做各种机器人,也会带我们去大学里看他们的实验室。”高振宇兴致勃勃地说,在这个与大学共建的科普基地里,自己坚定了“科技报国”的理想。

在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强力推动下,淮安市创新实施了“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课堂上从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中小幼的“第二课堂”呈现出蓬勃的育人张力。

“保持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离不开高校与中小学的共同努力。”皇甫立同介绍,淮安市坚持以“一体化”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继续探索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三者全链条贯通,努力实现思政教育知行合一,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力推“大德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月的淮安市新安小学校园里,书声琅琅。各班级选手踊跃参加年度古诗文诵读比赛。在三(2)班教室,佩戴“高级小先生”勋章的刘思萱落落大方地领读汉乐府《长歌行》。伴随着音乐声,孩子们齐声诵唱。“诵读内容和形式由孩子们主导,或是唱歌,或是搭配动作,或是全班来场汉服变装,大家乐在其中。”该校教师高静说。

在淮安,诵读成为校园的一种风尚。全市中小学语文课全部开展诵读教学,所有学生参加各类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全市学生年均阅读量20多册,远高于课程标准规定内容。

诵读仅是一个缩影,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校园,淮安的孩子们普遍接触到戏曲文化教育、传统体育教育、地方名人民俗教育等,不断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淮海戏是流行于苏北一带的地方剧种,兼具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和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每周三、五,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许亚玲都会到淮安市淮阴小学教授小荷花戏团的孩子们学习淮海戏。20多名穿着传统服装、画着脸谱的学生在学校排练室翻来跳去,一招一式、动作神态有模有样。“许老师不仅教怎么唱,还讲戏曲背后的故事,引导我们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谈起戏剧,六(1)班学生孙浩轩的语气里透露着自豪。

如今,淮安各小学有戏曲社团300余个,全市省、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32所,80%以上中学成立书法社团或开设选修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淮剧京剧大师、武术书法名家等659名校外专业人士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各校还发挥大运河、洪泽湖等“河湖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将历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烙铁画、蛋雕、糖画、仿生线编、面雕、瓷刻、撕纸画……前不久,20位非遗项目传承人走入淮安市车桥中学,对着一个个手工艺品边讲解边操作,不少学生在传承人的带领下,进行零距离的手工体验。手捧着自己制作的作品,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非遗进校园,让广大师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与深厚内涵,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该校校长王习元说。

“涵养自信要从孩子抓起。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皇甫立同说,透过丰富的校园活动,淮安全域推进“广德育”工程建设,让德育特色课程在各校遍地开花,使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坚定“四个自信”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刊播媒体:中国教育报  刊播时间:2023年4月6日  作者:缪志聪 刘品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4/06/content_622272.htm?div=-1


编辑:柏华   审核:柏华
版权所有 淮阴师范学院 2019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