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淮师 >> 正文
【光明网】守正创新 融合会通 新文科背景下淮阴师范学院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年07月11日 15:30  来源:光明网  作者:许芳红 李迅  点击:

人类正由工业文明时代迈入数字文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时代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就新文科建设对江苏省内高校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文科建设成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以“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融入”“协同培养”“培养时代新人”等新文科建设核心理念为指导,守正创新、融合会通,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应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以跨学科融合为指引,建构“博雅+专精”课程新体系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强化价值引领,聚焦“博雅+创新”中文人才培养目标,于通识通修平台增加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跨学科课程,将必修+指定选修+任意选修相结合,向内打通文史哲艺,深植文化涵养;任选模块定位于“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艺术审美”“创新创业”四个维度,向外融合自然科学,培养科学素质。学科基础平台立足中文核心素养,夯实学科功底,发展学科关键能力;“审美素养”“跨学科融合”专业模块全面强化元典阅读课程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开阔融通的视野。

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手段,建构“读写讲研”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是引入在线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性、即时性。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打造立体智慧的学习环境,引入雨课堂、慕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在线评价、在线调查、弹幕发表意见,实现师生即时互动;通过智慧教学软件对学生互动评论进行云关键词建模与手机终端作答的数据分析,实现智慧教学评价。

二是立体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自主性、创新性。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将教学创新、智慧教学作为工作重点,统筹开展“教学创新年”“智慧教学年”建设;全力以赴组织申报省校教改项目,设立院级教改项目,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定期举行“教学创新”示范课、教学改革沙龙,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已成为学院教学常态。

三是打造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延伸性、拓展性。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实施“新生导师制”“学业导师制”“考研导师制”,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深入落实“十百千”工程,打造“含英咀华”文学评论大赛、“风雅颂”我爱记诗词大赛、“雅好诗书”读书笔记大赛等活动品牌,以及“翔宇论坛”“名师讲堂”等学术讲座品牌,融合课堂内外,开拓学习空间。

以学研用融合为抓手,建构“基础+综合”实践教学新体系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设置社会实践、文化素质讲座、基础必读书测评、审美素质测评等实践环节,将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设计实施,狠抓通用职业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等环节训练与考核,以素质拓展计划奠定实践教学基础。打造“起兮文学社”“涟漪诗社”“采菊诗社”“百诗国学社”“燃灯戏剧社”等品牌社团;创办《涟漪》《起兮》《苏北青年》“博雅园”“静雅园”等文学期刊与网络发表园地;举办“四月的思念”诗歌朗诵会、“汉墨春秋:汉字听写大赛”、文化创意周等活动;组织“恩来精神红色之旅”“运河诗文之旅”等红色文化、地方文化、传统文化艺术体验活动,以品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设立院级“双创”项目,以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进行科研素质训练;聚焦“互联网+”“挑战杯”等项目,持续推进国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育,以实践项目驱动创新能力提升。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丰富“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资源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重视跨学科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书法鉴赏》《古琴欣赏与演奏》等艺术类课程,打造《<史记>精讲》《<论语>精讲》等19门经典精读课程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等跨学科融合课程;全力打造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与兄弟院校加强合作,共享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上课程方面实现互推、互选、互认。全力推进虚拟仿真课程与平台建设,建成《林黛玉进贾府》中学语文教学虚拟仿真课程,与赛云九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成创新创业训练仿真实践平台。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建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等实现校内师资共享,与30余所中小学、20余个企事业单位形成深度合作联盟,构建了跨学科“双师型”教学队伍。打造“校际、校企、校地”共建共研平台,协同建成“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与苏州大学共建虚拟教研室,与企业合作创建弘文秘书事务所,联合淮安市教育局定期举办“淮安市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与苏州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人才孵化协同机制。

以多维立体为导向,建立“全方位+全过程”考核评价新机制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重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以随堂测试、课堂发言、小组讨论、PPT汇报、专题论文等形式开展,期末考核转向创新型能力考核,强化实践环节考核,细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体系和审美素质测评细则,改变了传统考核内容。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完善“动态性—常规化”课程考核模式,建立各类实践项目的数字化考核平台,打通数字化、新形态的实践成果认定途径,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全面落实专业课程考核的达成度分析,考核结果数据对标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发现不足、持续改进,逐步健全三年内同专业同教师同课程的达成度情况追踪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科学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学科融合与政产学研协同效力显现,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实现了教学模式创新、培养与考核机制创新,使专业内涵建设走向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首批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荣膺中国六星级应用型专业,入围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行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为省一流专业、省特色专业;师资队伍提质增效,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奖项30余人次,获国家一流课程4门,教学改革与竞赛等获奖60余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获国家、省级竞赛奖近500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作者分别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刊播媒体:光明网  刊播时间:2024年7月11日  作者:许芳红 李迅

媒体链接:https://share.gmw.cn/difang/2024-07/11/content_37434538.htm




编辑:闫艳   审核:柏华
版权所有 淮阴师范学院 2019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