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中的指导地位。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法治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全过程。淮阴师范学院作为总理故乡——江苏淮安的唯一一所开设法学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在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极回应基层法治建设需求,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的法治人才。目前,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设置法学、知识产权两个本科专业,并于2024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育人全过程,不断深化法学教育改革,优化法学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品学兼优、知行合一、中外互鉴、新旧融通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思路,切实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品学兼优
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为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想素养和法治素养融通并进。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周恩来精神为引领,全程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考察,人才培养方案突破性地规定德育量化和学分转换,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选讲》等校本课程,铸就法治人才之魂。学院坚持以专业教学为本,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通专业教学全过程,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坚持讲练结合、赛教融合,打造法治人才之本。学院始终把品学兼优作为育人标尺,扎实推进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法学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夯实,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
着力知行合一
培养学以致用的法治人才
为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脱节,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融通并进。学院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学生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基本制度,不断夯实法学专业知识。学院坚持以实践训练为抓手,打造“课堂实践教学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社会服务平台”三大实践平台,利用各类专业竞赛、模拟庭审、庭审观摩、研讨课堂等训练实践技能,通过法律诊所、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参与地方立法等提升实践能力,不断锻炼法律实务能力。学院始终把知行合一作为育人方式,学生法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全面,法治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大幅提升,不断优化学以致用的法治人才培养,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二等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铜奖、全国“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法治中国青春行”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等奖项。
着力中外互鉴
培养文化自信的法治人才
为避免历史虚无和文化盲从,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中国与放眼世界融通并进。学院坚持以国内为聚力点,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中国法律史、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教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面向全面依法治国丰富实践,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强音。学院坚持以国外为参考,科学评价域外法学研究与教学最新成果,注重西方法律思想史等课程教学,鼓励师生参加海外学习与学术交流。学院在育人过程中始终牢记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全力提升文化自信的法治人才培养,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了解世界法治文明的多样性,获全国“学宪法 讲宪法”总决赛一等奖。
着力新旧融通
培养守正创新的法治人才
为避免经验虚化与教学守旧,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承优秀和积极创新融通并进。学院坚持传承优良办学经验,加强办学理念凝结、教学体验升华,逐步形成具有淮师特色的法学教育传统,通过院系、教研室、课程组等不同层次实现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学院坚持鼓励创新教育教学,回应新文科建设基本理念,积极探索新法科建设途径,增设人工智能法学等课程适应数字化时代新需求,聘请法律实务部门新设审判理论与实务、检察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打通校地壁垒。学院在育人过程中始终关注传承与创新,不断积累办学经验并且在传承中巩固办学基础,大胆创新,渐次形成办学特色,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法学专业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第三期品牌建设专业,法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获评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作者分别为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院长、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法学系主任)
刊播媒体:江苏法治报 刊播时间:2025年7月18日 作者:郭兴利 许健
媒体链接:http://jsfzb.xhby.net/pc/layout/202507/18/node_A04.html#content_146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