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淮师 >> 正文
【教育厅简报】淮师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13年01月16日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淮阴师范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简报第43期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放眼区域发展,实现科学定位,对于避免地方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克服盲目求高、求全、求大的办学冲动,促进学校办出特色,以特色化服务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坐落在淮安市的淮阴师范学院,紧紧围绕洪泽湖做文章,从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宏观要求出发,积极创新理念、完善制度、优化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正走出一条在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校地建设相促进的新路。

一、创新理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淮阴师范学院坚定不移地与长三角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同发展、共进步,在服务中培育优势,在服务中形成特色。该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入手,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对学校服务地方建设与发展诊断“号脉”,不断提高全校上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2012年11月1日,淮阴师范学院联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淮安市科技局、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江苏省农业科技实业总公司共同组建的洪泽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宣告成立,标志着学校放眼大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凭湖临风的新奋起。

二、完善制度与服务地方要求相配套

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服务地方已形成一整套与服务地方要求相配套的机制与制度。淮阴师范学院先后与洪泽县人民政府、淮阴区人民政府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该校的多名教授、博士都走出校园,把学校的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胡健教授参加淮安市钵池山公园建设的工作,根据本地原有道教圣地钵池山的历史,提出以道教为主题公园,与“古(历史文化)今(现代园艺)相融,虚(水)实(山)相生”的造园主张与设计,得到有关部门的赞同,并在建钵池山公园时实施。王新风教授担任淮安市科技特派员、挂联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富硒食用菌栽培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当地村民,带领农民实行科学种植,实现了科技帮扶与自身科研事业的良性互动。

三、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应

淮阴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紧扣淮安经济发展脉搏,坚持传统学科师范类面向苏北基础教育服务,新生学科非师范类面向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传统与新生学科、师范与非师范两翼齐飞,共同发展。作为全国唯一的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时间不长,却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影响显著。洪泽湖历史文化和资源利用研究、区域发展和社会问题研究、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研究等都是知名的服务地方品牌。该校还充分发挥这些品牌的“酵母”作用,整体带动经济社会服务。丁怀宇老师博士做的是海洋藻类研究,读博回校后,主动对接淮安小龙虾特色产业,转向小龙虾研究,目前从事小龙虾人工繁殖与养殖研究,为淮安水产养殖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同时,走进企业,与盱眙满江红龙虾产业园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合作。

四、文化引领与服务地方相匹配

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围绕淮安市委提出的培育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运河为代表的“开放文化”,以西游记为代表的“创新文化”,组建队伍,搭建平台,多出成果,引领淮安社会文化发展。近年来该校成立了三个中心:一是“周恩来精神研究中心”。目前,该校已经形成了以王家云教授、汪浩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周恩来精神研究的知名专家,并建立了“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这一基地已经成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基地,形成北有天津南有淮安的周恩来精神研究与传播格局,受到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高度重视,曾多次组织周恩来精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2012年6月,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被命名为全省首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二是运河文化研究。该校于2006年成立了以张强、李巨澜教授牵头的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对运河文化历史、运河与区域经济、运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努力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三是西游记文化研究。该校于2008年成立了西游记文化研究中心,蔡铁鹰教授是全国西游记研究专家,其研究成果在海内外都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中央10套做了八集节目播出。面向未来,该校坚持以争作“淮扬风格、淮扬气派、淮扬特点”特色文化传承的缔造者为目标,研究和传承优秀文化,借鉴传统文化之精华,引领地方优秀文化之方向,成就一批地方文化大师,为地方优秀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在淮扬文化、淮河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洪泽湖文化发展等方面该校不断推出新成果,为江苏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五、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相接轨

该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并结合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课程建设工作,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倡导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2012年11月23日,淮阴师范学院召开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成立暨应用型专业建设研讨会。校长胡相峰向来自淮安市的部委办局及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淮安市分公司、开元名都国际大酒店等企事业单位的近40名专家领导颁发了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聘书。来自地方的委员们将为淮阴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号脉开方,提供最直接的指导。淮安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了解淮阴师范学院生态学科师资力量、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设备条件后,希望学校实习生能帮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和提取方法,提高他们产品白藜芦醇的纯度。生科院教授王新风带领三名学生在六周的生产实习期间,通过简化工艺流程,调整提取步骤,改变沉淀剂种类等等方法,使得产品的纯度由原来50%以下,提高到82%。

报道链接:http://www.ec.js.edu.cn/art/2013/1/16/art_4381_105846.html

(作者:教育厅办公室 审核:张同刚)

关键词:

本文来源: 淮师新闻网责任编辑:root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root   审核:
版权所有 淮阴师范学院 2019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