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淮师 >> 正文
【淮安日报】放眼大湖谋发展
时间:2012年11月08日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放眼大湖谋发展——淮阴师范学院加强学科建设纪实

淮安日报11月6日头版头条报道11月1日,淮阴师范学院洪泽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宣告成立,标志着该校放眼大湖、凭湖临风的新奋起。

以“如何把淮安建设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为主题的淮安发展学术沙龙,在淮阴师范学院已举办了四期,与会专家们围绕这个主题,就淮安乃至江苏如何发展交通、旅游业、盐化工业、物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有创意的建议。在淮阴师范学院,像这样的沙龙、论坛、讲堂还有很多。

2012年,淮阴师范学院有14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淮阴师范学院申报的生态学学科被遴选为新增一级学科“十二五”省重点建设学科,至此,学校的省重点建设学科已达到5 个。学校还建有5个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5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5个省级研究中心。

一个个衡量高校办学实力的硬指标,折射出淮阴师范学院近些年的跨越发展之路。淮阴师范学院何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学科建设,打造发展平台

一所高校要发展,坚实的根基是什么?不竭的动力是什么?淮阴师范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学科建设。

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秦志林说,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基础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学科建设要有质量,离不开各类科研平台。2007年8月,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淮阴师范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研究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的最高技术平台。目前,实验室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环洪泽湖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2011年,省科技厅依托淮阴师范学院和淮安市百麦绿色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组建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该实验室不到一年时间,已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60余万元。

2009年以来,淮阴师范学院获批省、市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分别为12项,其中,“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的获批,实现了淮安市省级社科研究基地零的突破。2009年来,学校争取中央、省、市财政专项资金和平台资金累计达3800余万元。另外,学校还启动了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强了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合作共建工作。

体制创新,激发科研创新

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唯有改革,创新体制。学校出台了《淮阴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调动了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同时,按照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确保学科各项工作地有序推进。

大处着眼,细处落笔。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安排,对学校学科建设进行全面指导。各二级学院实行院长“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专人负责学科建设,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为本学科的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图书馆设立学科服务联系人,重点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通过体制创新,激发科研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承担市厅级及其以上项目463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科基金19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3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5项;主持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主持承担星火计划项目6项;学校获得市厅级以上成果奖(不含市厅级专项成果奖)共95项。

通过体制创新,着力提升学科服务地方的影响力。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杨春龙介绍,学科在助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上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工科类的学科从为淮安服务当中找课题,比如在生态农业技术、盐化工、凹凸棒粘土、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性成果;文科类学科围绕淮安的“五大名片”下功夫,比如学校在运河文化研究、周恩来研究、政府决策研究咨询等经济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贡献。

在服务地方中不断获得学科资源,学科得到了发展。2009-2011年,学校重点学科共发表SCI、EI、ISTP 等三大国际科技文献检索论文230余篇,CSSCI论文2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8部,教材28部;国家发明专利受理申请20项,授权13项。

多方联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淮阴师范学院校长胡相峰说,培养人才始终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淮阴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平台、科研项目、高水平师资,正在形成联动之势,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抓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大力培育学科带头人并加大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重点优势学科组建学科团队,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出国培训、高端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优秀人才到省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学术职务,搭建好学科骨干展示才华的平台。

淮阴师范学院现有正高职职称职工1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5人,学校重点学科就有正高104人,博士112人。各重点学科新增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以上人才17人,省级以上学术团体理事以上人员27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校还以灵活的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指导、参与学科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特色学科密切联系产业,在融入地方中逐渐形成学科特色和亮点,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淮安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了解淮阴师范学院生态学科师资力量、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设备条件后,希望学校实习生能帮他们改进工艺流程和提取方法,提高他们产品白藜芦醇的纯度。生科院教授王新风带领3名学生在6周的生产实习期间,通过简化工艺流程,调整提取步骤,改变沉淀剂种类等等方法,使得产品的纯度由原来一直不到50%,一下子达到82%。

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郑勇说,淮阴师范学院作为淮安地区第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助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淮安。为不负使命,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紧扣时代脉搏,面向大湖、面向苏北,围绕区域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勇立潮头,为淮安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

报道链接:http://szb.hynews.net/harb/html/2012-11/06/node_2.htm

(作者:朱延华 张同刚 审核:张同刚)

关键词: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root

微博达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4.1

网友跟帖:共有条跟帖

匿名

编辑:root   审核:
版权所有 淮阴师范学院 2019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